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努力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全媒体记者托日贝克摄
开栏的话
“十三五”时期,锡林郭勒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实际,攻坚克难,扎实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向北开放、减羊增牛、牧区特色养老、规范化解民间借贷、城乡社区治理、乌兰牧骑改革发展、公益诉讼、边疆牧区基层党建等一批改革举措独具锡林郭勒特色、亮点纷呈。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今日起,本报开设《“十三五”看锡林郭勒深化改革成效》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锡林郭勒盟各领域推进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奋勇前行,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敬请关注。
今年,牧民赛音呼毕图陆续收到9头公牛犊的订单,每头售价为2.4万元,总价21.6万元,在草原上传为佳话。
赛音呼毕图所在的镶黄旗巴音塔拉镇昆都仑嘎查人均草场少、自然条件差,过去家家户户养羊,草场日益退化。几年前,出于保护草场的考虑,赛音呼毕图把几百只羊全部卖掉,养起了良种西门塔尔牛。为了避免过度放牧,他将牛的数量控制在80头左右。“生态账其实就是经济账,这几年草场恢复得非常好,实现了生态恢复与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赛音呼毕图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卖了40多头牛犊,平均售价近2万元。”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高端畜产品之都,努力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越来越多的牧民像赛音呼毕图一样,放下羊鞭,念起“牛经”发“牛财”。
统计显示,全盟羊存栏量已经连续4年负增长,压减至1110万只,较2016年减少336万只,控制在草原承载适宜规模之内。肉羊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锡林郭勒羊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大幅提高。
肉牛全产业链初具规模。目前,全盟牛存栏量达到173万头,肉牛养殖规模占全区的28%,良改比重达到97%,安格斯等中高端肉牛养殖规模居全区首位,基本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肉牛品牌效应初步形成,已取得锡林郭勒牛、锡林郭勒草原牛和锡林郭勒牛肉、锡林郭勒草原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家企业分别成为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和中央党校牛肉供应商,为锡林郭勒盟牛肉进入中高端市场打开了大门、打下了基础。
2019年,全盟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1.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2015年增长26.9%,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可支配收入达到17391元,较2015年增长5169元,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锡林郭勒盟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巴雅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