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五年全职妈妈的朋友说,“是时候找份工作了,整日在家待着,人都要失去自信了。”
五年以来,几乎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煮饭做家务带孩子,偶尔趁孩子睡着了偷得闲暇,打盹或刷刷手机,晚上六点准备晚餐,等待老公回家,继续做零碎的家务,直至躺在床上。每每这时才听见自己的心里话,“这一天忙忙碌碌,但好像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没有做。”
朋友诚实说,其实双方父母都提出过帮忙带孩子,她均以“还是我们自己来”的理由婉拒。选择做全职主妇,想多给予孩子一些陪伴。
对这样的生活,是“习惯”多于“喜欢”,习惯了简单重复的家庭事务,也习惯了无需同人周旋的安静生活,不用严格打卡上班,没有人整天催着自己,关进门过自己的小日子,虽然有点心虚,但毕竟舒适。
但这一转眼,就是五年。离开职场五年,她意识到,舒适圈,正在慢速拖垮自己。
我连续过了几年无须见人的生活,办公室设在家里,生活和生存糅合在一起,只在做一些必要的事情时才出门,平日里只和真心的朋友小聚,社交圈维持得非常干净。
这一切都以村上春树的生活方式为范本,每天运动、写字、读书、烹饪,日子规律极致。我努力建立起无需和人交流的日常,并很满意这样的“闭关”式自律。
这样的自律式生活确实使人进步,而我发现,当我像机器人一样规划自己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跑步,吃东西,继而投入数小时于工作,又在日落中孤单地与这一天告别。自律带来的成长感,渐渐被无趣感取代,无需见人的生活让我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生出距离感。
我才意识到,所有你习惯了的生活都会成为你的舒适圈,人本性对成长充满渴求,一旦进入固定的模式,就等同于拒绝了新的成长。我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所有形成了一定规律的生活,无论好坏,都需要定期添入新的挑战,才能抵抗住人懈怠的本性,逼着自己去成长。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发生在家中的日常琐事和生活细微,潜移默化地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舒适圈就是这样,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你的整个人生。
舒适圈给了人舒适感,却给不了你长久的安全感。当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而踏出舒适圈,就是不断逼自己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掌握新的技能,这些技能帮你赢得“我能行”的自信,“我不怕”的勇气,“我想去做”的行动力。
而走出舒适圈的方式很多,全职妈妈找份兼职,自由职业者每天腾出一个小时去健身房,白领人士告别晚间聚会在家中读书,学生攒了钱去旅行……这些都是走出舒适圈的方法。
不一定非要对生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只要在能力和精力范围内,不断做出细微的好的改变,为舒适圈留一个出口,让自己随时都能去外面看一看。
让日子里单调的音符变成一段段旋律,你面对每一天时才会心有期待,而不是硬撑下去。至于舒适圈到底舒不舒服,这件事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